社会责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责任 > 脱贫攻坚

斩断穷根 改变命运 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依靠知识实现梦想

————省城乡集团教育扶贫纪实
  • 2020年12月23日 03时
  • 魏晶晶
  • 集团办公室
  • 0



六一前夕,武山县咀头乡罗坡小学热闹了起来,这一天,鸣鼓村帮扶单位省城乡集团的干部们为孩子们送来了价值八千多元的爱心大礼包。

 

(省城乡集团“六·一”儿童节献爱心活动现场)

  

  六月的鸣鼓村,满目苍翠,处处渗透着新生的气息。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孩子们高兴地领到了省城乡集团为他们发放的装满彩笔、文具、保温杯的爱心大礼包。远山淡淡翠梅低,野树离离带浅溪,风吹过丝丝夏意,也吹动着孩子们胸前崭新的红领巾。

鸣鼓村山连着山,沟套着沟。读书,走出大山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途径。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鸣鼓村的乡亲们渴求着能从“根”部发生改变。

2018年省城乡集团被定为鸣鼓村的帮扶单位,摸排鸣鼓村适龄儿童就学率、了解每家每户孩子学习情况是驻村干部进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几天的摸排下来,驻村干部发现,在周边的村庄中,鸣鼓村的教育氛围相对浓厚,村民都深知培养一大学生,脱贫一家庭”的道理,也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贫困地区的百姓而言,孩子上学是家里的大事,高校动辄几千元的学费对于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因为贫困,许多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陆续开始进城务工补贴家用。

让每一分用来读书的钱都产生价值

不能让孩子因为远离知识而无力,必须让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省城乡集团专门制定了《教育扶贫“金秋助学”试行办法》,首期筹措资金3万元,资助奖励当年考入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通过“造血式”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斩断“穷根”,康童童就是受益者之一。

读书、打零工、干农活,康童童一边力所能及地补贴家用,一边挑灯夜读。砌而不舍,金石可镂2019年康童童收到了江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原本是件高兴的事,康童童却发了愁。十年寒窗、十年苦读,眼看就要踏入大学的门了,却因为家里凑不出学费而要放弃,康童童心里不甘。正在康童童为学费一筹莫展时,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走进了他的家,告诉他可以申请省城乡集团的助学金,并指导他填好了申请表格,离开前驻村干部还向他详细讲解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我一定会珍惜时光,让每一分用来读书的钱都产生价值。”少年意气强不羁,拿到省城乡集团发放的助学金那一刻,康童童暗下决心要将知识化为力量,用行动证明自己,回馈社会。

 

(省城乡集团金秋助学金发放现场)

 

有你们的帮助,我信心十足

发放助学金、挨家挨户宣传国家教育扶持政策、帮扶干部倾心相助,在省城乡集团的大力帮扶下,鸣鼓村人“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更强烈了。

现在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中都能看见贴满奖状的墙壁。“这是大娃的,当年学校里属他考的最好。这是二娃的,这张是奖状是优秀班干部奖……”说起几个孩子的学习康连有高兴地合不拢嘴。回想起三年前大家伙对孩子的帮助,康连有依然感慨万千。

2018年,严冬,初降瑞雪的鸣鼓村异常寒冷,康健强背着书包的单薄背影伴着清晨微弱的阳光留在了雪地上。这一年,鸣鼓村被定为省城乡集团的帮扶点。省城乡集团帮扶干部一行来到康连有家正好遇到赶去上学的康健强,孩子一边走路一边背书的画面给帮扶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康连有家中一边是挂满奖状的墙壁,一边是仍用麦秆烧火的炉台。在全村通了水电,大多家庭都用电、用煤采暖的今天,康连有家的采暖确实落后了很多。家庭的现实情况和少年的勤奋好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帮扶干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临行前,帮扶干部给康连有塞了1000元,让他不要有思想负担全力支持孩子上学。

(省城乡集团帮扶干部在前往帮扶户康连有家的路上

2017年9月,康健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南工业大学,但学费、生活费等一年几千元的费用对于一个偏远山村的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教育扶贫,既要带来“粮食”又要留下种子”。短期的帮扶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何能够让康健强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就读,省城乡集团帮扶干部集思广益,通过网络图片的形式讲出了康健强就学的故事,10、20、30……爱心点滴汇聚,很快康健强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2000元爱心捐助。同时在帮扶干部的积极联系下,一位爱心人士决定资助康健强完成学业,承担康健强大学期间的学费。

几天前,帮扶干部在入户走访中见到了因疫情滞留家中的康健强,即将升入大四的康健强已经在着手准备考研。“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知识可以改变现状,当然这个过程苦而艰辛,但是我非常幸运,有你们的帮助,我信心十足!”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说起省城乡集团帮扶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对自己的帮助,说起对获取知识的渴望,康健强满怀感激的心中充满力量

 

我可以和姐姐一起上学了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不仅仅要“站起来”,更重要的是“站得稳”、“走得远”

(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在张子芸家了解就学情况

  

  盛夏时节,草长莺飞。清脆的读书声从武山县洛门镇龙泉小学传出,窗明几净的教室里,7岁的张子芸正在认真地背诵课文。去年这个时候,张子芸一家人都在为她上学的事担心。“如果不是叔叔帮忙,我就不能在这里顺利上学了。”在张子芸的心里,省城乡集团的驻村干部“无所不能”。因为家庭困难,张子芸的父亲选择了在国外务工支付家用。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母亲王宏应带着孩子们在镇里租住上学。大女儿上学时没有户籍要求,眼看二女儿张子芸要上学了却因户籍及住房问题受到了限制。孩子就学怎么办?如果张子芸不能在这里就学,现在龙泉小学就读的姐姐就得转学和她一起回村里的小学念书,是想办法留在镇里让孩子接受较好地教育,还是回到村里上学?这是摆在一家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懂政策,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就学的问题王宏应实在想不出好的办法。走访中,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了解到她家的情况,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驻村干部积极联系社区、多次与教育局沟通、去学校说明情况,经过多方协调,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龙泉小学愿意接收张子芸就读,孩子上学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由于入学晚了,张子芸没有分发到课本,空荡荡的桌子上仅摆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上学的问题都解决了,怎么能让孩子没有书用?跑书店、找采购商、联系周边学校,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想方设法帮孩子找到了一套课本。

“叔叔给我买了新书包,这是新文具,现在我可以和姐姐一起在这里上学了。”张子芸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摆脱贫困,并不仅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改善,也需要精神世界的丰富。三年来,省城乡集团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爱心呵护梦想,建立摸排制度、联合村企开展帮扶、规范助学金发放流程协调解决孩子们在就学中遇到的难题,建立困难学生档案资助、帮扶学生20余人次,其中11人享受到了共计3万元的金秋助学金。短短的几年间,不到一千人的村庄,每年都有十几个孩子考上高校。这不仅仅是省城乡集团在教育扶贫中交出的一张漂亮答卷,更是鸣鼓村村民渴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做出的实际行动。

春风化雨润无声,三年来,省城乡集团将教育的种子深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中,渗透于每一个帮扶的细微处。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伴着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让这个地处偏僻的村庄充满着无限希望。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808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8622128

    Copyrights © 2022 版权所有 甘肃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558号

    邮箱登录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官网二维码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