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山云树,泉水潺潺。行走在鸣鼓村的山间小道,处处可见山揽翠,水涵青的自然景观。烟波浩渺间,颜色各异的农家小院完美体育app点点的散落在山间,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武山县咀头乡鸣鼓村,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三年前还是一个人均收入不到5800元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省城乡集团被定为鸣鼓村帮扶单位后,积极联系县、乡政府和村“两委”一同析穷因、研富策、拔穷根,聚焦优势项目,扶智扶志,开渠引流、发掘源头活水,三年时间,省城乡集团助力产业帮扶、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村庄治理,乡村从乱到治,产业从无到有,道路从泥泞到平坦,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鸣鼓村徐徐展开。
(初夏的鸣鼓村层林尽染,景色如画)
重塑村落:从脏乱到宜居 鸣鼓换新颜
青砖小瓦马头墙, 灌木回廊绣阁藏。在绿植点缀下,一排小院落整齐划一的排列着,柳出新眉、杏花攒枝,房前屋后种满了果树和蔬菜,硬化好的路面上再也不见破旧的房屋和堆满淤泥的沟渠,这样的景象不仅仅在搬迁后的新农村,现在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中都能见到干净整洁的场景。
然而,在2017年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刚来到鸣鼓村时,院外低矮土坯房、泥泞羊肠路,院内干柴随地放,垃圾随意堆,人居环境差,经济落后,“破、旧、脏、乱”成了鸣鼓村难以撕掉的标签。
(现在的鸣鼓村,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村道小巷,一栋栋庭院错落有致、朴实静美)
改变,从村容村貌开始。入户走访、收集村情民意,商议谋划,梳理难题,省城乡集团协助村“两委”针对村民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采取“难事集中办,小事大家干”的方式,大力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积极配合县乡政府开展厕所革命,并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协调工程机械车辆清理垃圾,组织志愿者、公益性岗位人员利用废旧木料修建庭院、搭建栅栏,清理路边杂物,合理利用空间,种植花卉、树苗,科学规划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实现三区分离。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完成农村改厕60户,集中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堆放点70余处,复垦庭院土地20余亩,村内整洁美观,院里干净利索,现在的鸣鼓村实现了全域无垃圾的目标。
(村貌干净整洁)
(路面绿树成荫)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省城乡集团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康长生家,不大的房间里,屋内干净整洁,物件摆放有序,屋外庭院花芬芳、香四溢,处处绿色盎然。每天劳作回来,康长生都会先换下沾了泥土的衣服,冲洗干净后再进屋。“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白天带头清理环境,晚上走家串巷地给我们做思想工作,时间一长,观念变了,以前村里脏乱差的现象都没有了,我们也应该学着讲究起来,把生活越过越好。”在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的带领下,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培育文明乡风的意识渐渐深入人心。如今,走进鸣鼓村,宽敞明亮的新农村建设、干净整洁的村道胡同、文明淳朴的乡风让鸣鼓村成了周边乡镇村乡风文明的典范。
改变思想:智志双扶 增强内生动力
鸣鼓村脱贫后,要长期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精神致富”促进“物质脱贫”。简单吃完晚饭,踩着厚厚的积雪,康引引匆匆忙忙地赶到了村委会的会议室。严冬,小小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20余名村民聚在一起,认真地学习着法律知识。
因法律意识淡薄,鸣鼓村贫困户中,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受损、讨薪难事件频发,家庭暴力、不履行赡养义务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想要改变村民观念,做到智志双扶,普及法律知识必不可少。2019年冬,省城乡集团邀请法律顾问来到鸣鼓村为村民做法律培训,并就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咨询解答。在这之前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通过法律手段帮村民康引引追回了55400元的欠款。
2018年4月,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带着康引引再次来到武山县人民法院,这是他们第6次来到这里了。“相信我们,欠的钱我们一定能帮你追回来!”这一次驻村干部给康引引吃下了定心丸。2010年,赵某向康引引借款55400元,原本说好会在短期内还清,但这一欠就是八年,八年里康引引多方讨要无果。春耕买种、秋季施肥、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每次到了家里用钱的时候康引引一家人都会捉襟见肘。眼看钱要不回来了,可日子还是要咬牙过。无奈之下,康引引在农闲时,不分昼夜地四处打零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8年,省城乡集团进驻鸣鼓村,了解到康引引的情况后,通过借助集团公司法务力量援助、咨询,和武山县人民法院多次对接,终于在当年5月帮康引引追回了欠款。
(在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康引引终于讨回了属于自己的钱)
认知的局限,精神的匮乏,是脱贫攻坚战中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省城乡集团深知扶贫工作想要扶的稳,走的远,必须实现帮扶工作由“物”到“人”的转变。加强法律知识培训、提升村民自身素质、改变村民精神面貌。通过一场场的法律讲座,一次次的入户讲解法律知识,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头脑丰富了,致富的本领增强了,摆脱贫困的底气也更足了。
决战攻坚:从终点到起点 补齐基础短板
精神面貌的改变依托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物质生活的改变。6月下旬,阳光明媚,微风习习。站在鸣鼓村山梁眺望远方,一条宽敞平坦的道路顺着山梁盘旋而下。“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说的就是我们鸣鼓村,以前我们种出作物靠人扛、马驮、板车拉,现在好了,农用车可以直接上山,再也不愁东西种的出来,运不出去了。”回忆起以前,张代来感慨万千。张代来种了5亩洋芋地,每到秋收时,张代来就犯起了愁,东西种的出来却运不出去,一年到头来的苦换不来几个钱。2018年4月,省城乡集团根据自然禀赋为鸣鼓村引进了优良马铃薯原种“陇薯十号”、优良柴胡品种,初步确定了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后,又开始着手修建产业路。冒酷暑、顶风雪、翻山梁,耗时3个月,投入64.5万元,鸣鼓村的山梁上终于有了一条长12余公里的产业路,结束了多年来农产品运输靠人背、畜驮的闭塞局面。
路的问题解决了,但还有灯。鸣鼓村山大沟深、居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破晓农作、薄暮归来,孩子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上学都需要摸黑走一截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省城乡集团全面摸底,多次调研,出资10万元,两年间先后为村里安装了30盏路灯。山里的灯亮了,村民夜间出行也方便了。
灯亮了,路通了,闭塞的小村庄一点一滴地发生着改变,省城乡集团的驻村干部在为村民高兴的同时还在谋划着如何解决下一个问题。
天边刚露出清冷的亮光,小山村里就传出了村民“叮叮哐哐”敲打水管的声音,十一月,刚刚入冬,地势偏高的鸣鼓村早早就结了霜,和去年一样,村民的水管又被冻住了。
鸣鼓村在2014年就完成了水网改造,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因海拔高、地势复杂,每到冬天就会出现冻管现象,村民用水依然存在困难。
三年来,省城乡集团投资123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修建水渠1200米、产业路12余公里,建成农村合作社3个……数据读起来轻松,但一条条道路,一座座住宅,一个个人的身影是实实在在的。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三年的时间里,昔日贫瘠的山村开始有了新的颜色,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村道小巷,一行行绿树环绕村前屋后,基础设施完善了,物质生活充足了,乡风更加文明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阳光洒向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山还是那片山,朴素、厚道;水还是那片水,包容、不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昔日被贫穷定义的山水如今因为省城乡集团事无巨细地倾心帮扶和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被赋予了不同意义,如今,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鸣鼓村,村民们充满信心!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808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8622128
Copyrights © 2022 版权所有 甘肃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