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是康望军从武山县鸣鼓村到江苏省昆山市电子厂务工的第32天。除开吃住,这天,他领到了近4400元工资,这也是他3个多月来的第一笔收入。
27岁的康望军以前在兰州某饭店做服务员,因疫情在家闲了一段时间,2月份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积极联系武山县劳务办对接务工岗位,为降低在路途中的感染风险,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和村两委还积极协调武山县委县政府安排专车点对点运送省外务人员。从未来过南方的康望军在兴奋中抵达江苏,温润的气候让他吃了一惊:“感觉很快就跨过了两个季节。”经过核酸检测等健康筛查,康望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受到了直接影响。鸣鼓村共有村民977名,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70余名,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村民的收入就会减少,扶贫成果会难以巩固。看到村民们思想上有犹豫,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一边积极联系务工岗位,一边入户讲政策、做动员,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创收。在不断的协调说服下,目前,已有162名村民再次踏上外出务工的路程。
清晨的鸣鼓村,太阳刚跳出山尖,洒下一片金黄,人勤春来早,春寒料峭中村民们正忙着春耕备耕。不久前村民们刚刚领取到由省城乡集团购买的价值5.3万元的马铃薯种植复合肥。51岁的马复有在领到化肥后高兴地说:“这下可有着落喽,不用再为化肥发愁了”。
马复有是鸣鼓村典型的贫困户,母亲年近70,患有慢性病,妻子肢体残疾,无劳动能力,加上两个年幼的孙子,一家六口人仅靠马复有在家务农和儿子在外打工的一点收入勉强度日。
贫困消磨斗志。前些年,驻村干部来帮他脱贫他却消极应对:“年龄一大把,穷了大半辈子,那有那么容易脱贫!”没本钱、没技术,马复有继续过着“靠天养”的日子。
转机出现在2018年。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村情民意,省城乡集团为帮扶点鸣鼓村筹资15万元,引进优良马铃薯原种“陇薯十号”、优良柴胡品种,种植马铃薯230亩、中药材400亩,在全村42户帮扶户中试种“航椒4号”青椒,初步确定了“薯、药、菜”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改变了当地的种植结构。能贷款、教技术,看着很多乡亲们干起来了,马复有也下定决心干出个样来。去年马复有第一年有了好收成,10亩地收入了2万多元。春节前,他家备了不少年货,全家人准备喜气洋洋过个年。
日子刚有了起色,突遭遇疫情来袭。“今年啥政策,还能不能继续跟着干?”“眼看开春了,农药化肥咋弄?”“儿子还能外出务工吗?”
这不是马复有一人的担忧,而是全村人的顾虑。为了尽快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在疫情最为紧张、物资最为紧缺的阶段,省城乡集团在境外采购防疫物资捐赠省红十字会后,又在全国范围内紧张筹集医疗物资,经历了一波三折、异常困难的采购过程后省城乡集团筹集了消毒液、喷雾器、橡胶手套等防疫物资第一时间送往鸣鼓村。防疫缺物资就送物资,春耕缺化肥就送化肥,担心不能按时出去务工就帮群众提前做好务工对接工作……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省城乡集团事无巨细地解决着鸣鼓村977名群众的实际问题。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早在2018年,鸣鼓村就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脱贫验收,但省城乡集团扶贫的脚步丝毫没有减缓。新年伊始,突然袭来的疫情却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试题,扶贫产业能否尽快恢复直接关系到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能否巩固。在疫情期间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当地经济,这是省城乡集团反复琢磨的事情。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村情民意,省城乡集团决定在去年鸣鼓村马铃薯每亩均产5200多斤高产量基础上继续鼓励乡亲们种植同比其它作物产量高、经济价值高的马铃薯原种“陇薯十号”。广摸底、全覆盖、齐动员,经过省城乡集团驻村干部的走访动员,不少农户加入到马铃薯种植队伍中,加上老种植户纷纷扩大规模,种植面积比前一年扩增了76%,鸣鼓村马铃薯种植初现规模化。北斗星移,两年多的时间,伴着鸟语花香、星河长耀,省城乡集团在这片土地上通产业路、安太阳能路灯、开展特色种植、加强技术培训,将原本闭塞的小山村由靠天吃饭的单一局面变成了如今结构多样、产业丰富的特色农产品村庄。
一年之计在于春,早谋划、早实施,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省城乡集团稳中蓄进,坚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一以贯之、持续帮扶、久久为功,勇担社会责任,彰显国企担当,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准施策、务实帮扶、力见成效,助力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808号 邮编:730000 电话:0931-8622128
Copyrights © 2022 版权所有 甘肃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558号